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从8000到16000,武汉高新企业翻番的“雨林密码”

时间:2025-08-14 14:01:00

芝麻大小的一块芯片,樊希安盯了七年。

它叫Micro-TEC芯片,是在毫厘之间给光模块精准降温的“空调”。

封装、测试、再封装、再测试——他和团队一步一步,把芯片精度从6毫米抠到1毫米,技术远超日本同行的4毫米。

樊希安是光谷科技公司赛格瑞的创始人。他说,“芯片做出来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可以去敲开任何一家光模块厂的门。”

樊希安和团队的故事,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从2021年8000多家到现在16000多家。

越来越多像赛格瑞这样的硬科技公司,悄悄从青苗长成了一片森林。

在大学成立的企业,在武汉长到“隐形冠军”

2018年,赛格瑞在武汉科技大学注册成立。那时候,它只是一个带着成果转化冲动的小团队,刚完成光芯片热管理技术的中试验证。

可在创业初期,他们就撞上了“现实的墙”。

一块1×1毫米的Micro-TEC芯片,要通过5微米级别的封装精度才能量产。主工序近40道,辅助工序超过100道。找不到合适的黏合剂,他们硬是买了50多种胶水反复试验了一个月才定下来。

Micro-TEC芯片是在毫厘之间给光模块精准降温的“空调”。受访企业供图

“真的熬得很苦。”樊希安笑着回忆。但这种“从0到1”的原始创新,反而是赛格瑞后来的实力所在。

2019年,公司成功交付国内首套千瓦级低温余热温差发电设备;2022年,订单激增,公司急需扩产。

就在那一年,东湖高新集团设立的产业基金“华工明德”看到了他们。很快,一笔关键股权融资到账,公司正式搭建起研发中心,进入发展快车道。

芯片实验室。受访企业供图

如今,他们在汉建成了从设计到封装的完整生产线,月产芯片超过30万片,并与国内光模块头部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同时携手周边十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热电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与竞争力,成为5G通信和自动驾驶领域不可或缺的“隐形冠军”。

樊希安说:“我们不是孤立生长的,武汉有一片适合硬科技扎根的土壤。”

城市有意识栽种森林,它们都长在哪些赛道?

和赛格瑞一样,近年来冒头的武汉高新技术企业,绝不是散落的“野草”,而是深根在城市主导产业高度契合的核心赛道上: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

我们看看这样一些故事——

安湃光电的创始人回忆“第一桶金”还带着惊喜:“原本只是租个厂房,没想到江夏区产业基金直接找上门来。”有了“真金白银”,企业实现“关键一跳”,短短一年内就在汉投产了全球首条8英寸薄膜铌酸锂专用生产线,订单额翻了三倍。

“十五年没离开武汉”,滨会生物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研发,一路把溶瘤病毒候选药物推到Ⅲ期临床。

“我们重载型无人直升机研发生产,在动力系统、精密制造、电控技术等领域,与车谷强大的汽车产业链高度契合。”矢量立飞总经理杜大立坦言,选择武汉经开区投资建设矢量立飞重载无人机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就是看中完整的制造链。

细细看他们的故事,有几个共同点:技术细分、门槛高……但在武汉,他们能够获得匹配的市场、资金和配套资源。

是哪些资源呢?比如,江夏的“1+5”基金体系、江岸的50亿元科创基金矩阵、洪山的科技专项资金“拨改投”……

这些资金也许不多,但就像水渠,能够精准滴灌到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帮它们从0到1、从1到10稳步成长。

更难得的是,这里还聚集了一支由草根创业者、大学生、海外归国人才和科研人员组成的“新四军”。他们成为驱动硬科技领域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力量。

飞瓴光电的“创业三人组”就是个代表,童维军辞了高管职位,回校园当教授,和两个教授一起拿下了全球首创的常压微波等离子技术,成功替代了进口关键材料。

和过去零星的项目不同,现在的武汉更像是在有意识地种“整片林子”。赛格瑞嵌进光通信生态,安湃光电扎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飞瓴光电补上光电子新材料短板——每一棵树都在长自己的叶子,但根系却交织在一起。

在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武汉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周路明看来,武汉是国内最早抓住“应用端创新”趋势的城市之一,把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紧密扣在了一起。

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7500亿元,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板块也保持两位数增速,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和翻倍提供了坚实支撑。

“武汉拥有优秀的‘零部件’,现在是将它们组装成一台高速运转的创新机器。”他认为,这台机器的动力,正来源于科研端、市场端和资本端的深度耦合。

三块拼图,从苗到林的城市密码

16000多家高新企业,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高新企业数量翻一番,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到。相比深圳、杭州等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武汉的起点并不算优势——国企占比较高,民营经济起步晚。那它是怎么实现的?

这背后有三块关键拼图。

制图:肖琴

第一块,是耐心资本。武汉的产业基金很少“一锤子买卖”,而是陪伴式投资。不仅投钱,还帮企业找研发资源、上下游合作伙伴。很多基金经理甚至跟着企业跑产线、跑市场,变成半个“合伙人”。

第二块,是精准育种。这来自武汉对“根”企业的识别与扶持,不搞大水漫灌。

近年来,武汉提出选好创新创业种苗支持创业者、好项目落地成为“根企业”的源头活水,还提出要培育50家“未来之鹰”企业,支持引导一批成长性企业,在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整机等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发展。

赛事也成了重要选育场——去年“创客中国”武汉赛“双十佳”里,70%都是“首创”项目,很多在赛后不到半年就注册落地。

16年来,武汉创业十佳大赛走出300多位创业“双十佳”,培育出10余家上市公司及3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第三块,是制度松土。解决的是企业“长大”的空间。

武汉建立了“1+15+N”的企业服务网络,覆盖到668个服务工作站、2700多名服务专员,基本实现“企业有事,10分钟能找到人”。

从资本耐心到制度柔性,从精准播种到生态共生,武汉这片“创新雨林”正在进入旺盛期。企业像苗木一样长高,长成林子,再反过来为土壤提供养分——这就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的底气。

(长江日报记者汪甦)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