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万亿出行市场的方向盘,正悄然交到“无人驾驶”手中。
7月以来,Robotaxi玩家动作频频。曹操出行联手时空道宇布局卫星通信赋能自动驾驶车队;如祺出行发布“Robotaxi+”战略,面向地方监管机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及其他生态合作方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头部玩家纷纷牵手Uber,加速布局全球Robotaxi服务。
就在7月23日,特斯拉CEO马斯克更在财报会议上放出豪言,年底要让半数美国人体验Robotaxi。
毫无疑问,一场横跨中美、席卷车企、科技巨头与出行平台的科技竞赛已经开始。那么,Robotaxi的“电动车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墙内稳扎营盘,墙外跃马扬鞭
从当前的市场格局看,Robotaxi领域玩家众多,但大体可归为三类。
第一是拥有核心算法、与车企结盟的技术公司,如萝卜快跑、Waymo、小马智行;第二是具备“车+技”一体化优势的车企,如特斯拉;第三类是手握庞大用户和运营经验的平台,如Uber、滴滴、曹操出行、如祺出行。
在行业初期,各方之间并不泾渭分明,反而正在加速生态合作,共同做大市场。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样开拓市场的初期阶段,中国玩家的商业化路径就呈现“国内国外双轨并行”特征,与过往科技公司发展先在国内打磨成熟商业模式的路径大相径庭。
在国内市场,Robotaxi企业们都遵循着“稳字当头,小步探路”的发展节奏。
比如,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曹操出行聚焦苏杭等区域试点,策略上都倾向于依托母公司的产业资源和地方支持,进行“小步快跑”。
细究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Robotaxi面临已然饱和的传统网约车存量市场,以及公众接受度、激烈竞争等现实挑战。在国内高度成熟且竞争固化的出行生态中,Robotaxi需要先打磨出可验证、可持续的区域运营模型,证明其可靠性和商业潜力,而非盲目追求速度。 这不仅是技术落地,更是对市场规则、用户习惯的渐进式改造。
Robotaxi在国内的渗透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反而在海外,国内企业以生态合作的形式,加速跑马圈地。
这主要是因为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因共享出行产业本身并不发达,没有历史包袱,对自动驾驶技术持开放态度,出台了诸多支持政策,有助于Robotaxi场景落地。比如,阿联酋发放全球首个全域牌照,沙特“2030愿景”提供高额补贴等。这些区域正在成为中国Robotaxi企业加速商业化的“热土”。
值得关注的是,在出海方式上,头部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牵手Uber”。比如,百度萝卜快跑进军迪拜、阿布扎比并与Uber结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同样选择与Uber展开战略合作。
对此,我们认为,这背后的逻辑有三点:
首先是加速推动技术验证。Uber等平台拥有现成的全球用户基础和订单分发能力,技术公司无需从零搭建运营体系,极大缩短商业化路径。
其次是分摊成本与风险。海外运营初期投入巨大,与平台方合作能有效分摊车辆投放、运维等重资产压力。
最为关键的一点则是抢占全球身位。在Robotaxi全球格局未定之际,率先在关键市场落地服务,积累运营数据和品牌认知,为未来竞争奠定基础。
总体上看,“墙外开花”并非简单的市场拓展,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Robotaxi价值链中寻求核心定位、规避本土激烈竞争、加速验证商业模式的关键一步。而在这场商业化竞赛中,想要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版无人驾驶Uber”,企业还要跨过三道门槛。
跨越Robotaxi规模化落地的“三座大山”
随着Robotaxi企业加速商业化落地,攻破横亘在它们面前的“三座大山”,就变得迫在眉睫。
第一座山叫“技术可靠性”。
公众和市场对Robotaxi的首要关切,永远是安全。无保护左转、施工区域等复杂的城市路况,都考验着企业算法鲁棒性和系统冗余能力。除了以上常规问题,能否稳定处理暴雨、大雾等极端天气,乃至罕见但致命的“长尾场景”,也是区分玩家硬实力的关键标尺。
针对这些问题,Robotaxi企业开始尝试更多生态合作和技术融合,用更高的“科技含量”来突破瓶颈。比如,7月22日,曹操出行宣布与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公司时空道宇达成战略合作,依托30颗在轨卫星的“吉利星座”卫星服务,探索将全球卫星通信与高精定位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车队的管理与运营。
这揭示了一个趋势,在单一传感器或算法的突破基础上,Robotaxi有望通过融合通信、定位等跨界技术构建更全面的“安全网”。决胜“智能车”的方式,正在变得“天地一体”。
除了安全问题,从商业角度来看,经济性也是当前所有玩家面临的“一座大山”。
在资本市场,Robotaxi长期被诟病“烧钱”。Robotaxi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网约车平台的轻资产完全不同,Robotaxi运营商需要购置车辆、保养充电、维护车队,天然有更高的行业门槛和资金压力。
如祺出行近期发布“Robotaxi+”战略,就提到Robotaxi赛道已经进入比拼落地能力阶段,能否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决定玩家们是否有资格在这个赛道走下去。对此,如祺出行打算通过扩大“Robotaxi朋友圈”,未来5年加速落地Robotaxi。平台希望覆盖至100个核心城市,形成可支撑每年10万辆Robotaxi线下运维的综合能力。
此外,海外规模化落地也可能反哺国内模式的成熟,成为中国企业迈向盈利的关键。在出租车司机短缺或成本高企的地区,Robotaxi的性价比优势更容易显现,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中国企业出海如此积极。
然而,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Robotaxi商业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政策合规。
数据安全合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智慧交通系统接入权等话题,一直都伴随着自动驾驶行业。如祺出行CEO蒋华表示,当Robotaxi进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阶段,公共交通治理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能否实现可靠监管下的高效落地将决定行业能否在良性轨道上发展。
为了解决问题,企业要与监管机构建立更紧密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共同塑造适应未来的交通治理新范式。
目前,中美两国对于Robotaxi的态度都是比较积极的。去年12月,美国交通部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提出自愿性的国家框架,对于无人驾驶部署,无需安全驾驶员随车,且无事故责任问题的统一立法。而中国国家及地方政府也在密集出台支持政策。

想要各国政策上进一步开放支持,也需要Robotaxi企业在技术和运营测试中持续突破。本质上,这三座大山环环相扣,可靠的技术是运营的基础,经济的运营是规模化的前提,而明晰的政策则是整个生态健康发展的保障。
从今年下半年一众Robotaxi企业的进展来看,政策红利、成本下降与用户习惯培育正在形成合力,翻越难关只是时间问题,Robotaxi正在驶入商业化的快车道。
重构万亿出行市场:科技革命是一场马拉松
Robotaxi的兴起,远不止是交通工具的迭代,它本质上是平台经济从“C2C”向“AI2C”的一次深刻跃迁。
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将出行运力带入“有人”与“无人”并行的新阶段。据高盛2025年5月研究报告预测,中国Robotaxi市场将经历爆发式增长,至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70亿美元,相比2025年增长近700倍,超过25%的共享出行运力将由Robotaxi贡献。
供给侧的变化必然引发产业价值的重新分配,简单讲就是,平台赚钱效益增强了。据高盛预测,2035年Robotaxi单日收入可达69美元,远超传统网约车28-56美元的水平。
因此,正如如祺出行CEO蒋华所说,“出行服务的未来必然是Robotaxi。”无论打造“Robotaxi朋友圈”的Uber、如祺出行、曹操出行等出行平台,还是特斯拉、百度等科技公司,都在力争站在下个出行时代的产业价值链制高点。这种转变已成大势所趋,在未来几年里会加速全球城市交通运力的重构。
当我们将视角从单一赛道扩展至整个产业生态,出行产业的进化,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下,各种新技术加速渗透普通人衣食住行。比如,曹操出行引入卫星高精定位构建自动化运维系统,如祺出行用混合派单打破人车服务边界。这些创新背后,是航天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在交通场景的深度融合。
与过去二十年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引发的产业转型具有相似特征,这场以“AI+机器人”为标志的技术变革,也在颠覆越来越多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进步必然伴随生产力提升,而效率提升带来的发展红利,始终伴随着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
网约车行业曾是重要就业蓄水池,但自动驾驶普及也将进一步降低司机技能价值。此前网约车已冲击出租车行业,司机从高价值岗位逐渐变为“基础技能”。这就要求技术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就业结构转型,政府、企业与社会需共同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结构性挑战。
总之,生产力的替代是渐进过程。正如瑞银证券预测,具身机器人的“电动汽车时刻”可能在未来五年内难以出现,甚至要等到2030年后才会到来。
一场万亿级产业进化正在车轮上展开,但Robotaxi的发展也需要长期积累,不会一蹴而就。从业者和投资者不仅需要想象力,也要有穿越周期的耐心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