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打好文旅融合“组合拳” 塑造古都文化品牌

时间:2025-07-23 16:33:00

张俊红 谷合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考察调研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作为千年古都,洛阳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洛阳坚持守正创新,用好文化资源,打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科技赋能、品牌引领、保护优先系列“组合拳”,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征程上让千年古都大放光彩。

以文塑旅,挖掘文化元素,促使文物“开口说话”。文化是洛阳的“根”与“魂”。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拥有龙门石窟、白马寺、汉魏洛阳城遗址等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牡丹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洛阳以“活化利用”为突破口,坚持创新思维让文物“开口说话”,使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游客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通过AR导览可以“穿越”盛唐目睹神都上元夜的辉煌灯火,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数字沙盘与全息投影再现了“华夏第一王都”的城郭风貌。非遗文化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游客在唐三彩研学工坊里可亲手塑形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老城十字街的“非遗夜市”让剪纸、糖画等民间艺术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文化不再是“沉睡的宝藏”,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动体验。

以旅彰文,推动多业态联动,打造“全景洛阳”。文旅融合需要产业协同发力。洛阳打破“景区单打独斗”传统模式,构建“文、旅、商、工、农”深度融合旅游新生态。涧西工业遗址公园融入艺术展览、创意市集,工业文明与文旅产业实现“跨界对话”。栾川重渡沟依托伏牛山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的“文化田园综合体”让乡村旅游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场景。“赏花经济”催生出牡丹文创、花茶制作、主题餐饮一体化全链条产业,一朵牡丹花撬动百亿元产值。古都文化激活汉服经济,老城区形成“汉服+造型+拍摄+写真”全链条产业,年轻人在沉浸式汉服体验中感受着古都的热情与魅力。体育游、研学游等新业态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移动课堂”。

科技赋能,点亮休闲经济,引爆“新潮流量”。科技为文旅融合插上腾飞的“翅膀”。《唐宫乐宴》让游客品尝美食的同时欣赏着“唐代艺人”的精彩歌舞表演。《明堂幻像》实现科技与人偶的融合,带领观众感受盛唐丝路的繁华。龙门石窟“无上龙门”体验馆用全息技术再现卢舍那大佛的千年风韵。老君山《知道•老君山》乐舞秀利用VR技术将道教文化融入山水实景,游客登山中体验着“仙山奇遇”。夜幕下的洛阳是科技与文化的浪漫邂逅:应天门3D投影秀以光影为笔在城墙之上绘出《神都奇幻夜》的壮丽画卷。线上平台同样精彩,虚拟导游“洛小丫”带领游客“云游古都”。科技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更让文化突破时空限制火遍全网。

品牌引领,讲好“洛阳故事”,唱响“古今交响”。品牌是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洛阳加快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城市,主打古都文化品牌,突出“盛世隋唐”IP,央视《国家宝藏》栏目让牡丹瓷、唐三彩惊艳全国。洛阳借力新媒体构建“洛阳文旅元宇宙”平台,河洛文化旅游节推出“汉服巡游”,让传统文化成为“顶流”。“洛阳礼物”开发出牡丹香囊、青铜纹样书签等千余款文创产品,游客把“洛阳记忆”带回家。线上线下联动、国内国际协同发力,洛阳的“东方文明之美”吸引着全球年均数百万游客。

保护优先,守好“文化命脉”,走稳长远发展之路。保护是文旅融合的底色。洛阳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理念为文化遗产筑起“安全屏障”:设立古城保护专项资金,修缮老城历史街区,保留“老胡同、旧砖墙”的烟火气;制定《大运河洛阳段保护条例》,守护千年水脉的生态本真。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推行“文明导游”“诚信商家”的评选,让“厚道洛阳”成为游客口碑。只有守住“文化根脉”,千年古都的文旅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文旅融合风帆劲,且以诗意共远方。新征程上,洛阳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创新表达和传播方式,壮大新文旅产业集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洛阳新篇章。

(作者均为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4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学理基础和实践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