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群众的钱袋子鼓不鼓,日子过得甜不甜,是乡村振兴成效最生动的注脚。如何让田野结出“致富果”,助力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需要我们以 “问” 破题,用实干作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7月14日起,红河州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开设“答好五问促增收”专栏,围绕“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设、防返贫底线怎么越筑越牢”5个问题,走进村寨院落、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真实呈现乡村产业蓬勃兴旺、就业渠道持续拓宽、改革红利充分释放、人居环境日益优美、防返贫底线坚实稳固的生动实践,共同书写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篇章,敬请关注。
“要让每一寸土地都‘活’起来,
让每一户农民都‘富’起来。”
红河州坚持产业链思维
让农业“接二连三”
从种养延伸至加工、文旅
品牌矩阵破解“有品无牌”
以集群优势打开市场
让科技深度渗透重塑生产效率
让农民从“老把式”变身“新农人”
探索出一条
“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的破局之路
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收获梯田鱼 佟忠义 摄
模式升级,增收有了新渠道

“今年种植面积更大,管理更精细,收入肯定能继续增加。”谈及种植蓝莓带来的收益,许泽笑得合不拢嘴。作为“622”联农带农模式的首批受益者,许泽的蓝莓种植面积从最初的4.5亩扩大至今年的30余亩,收入也从十几万元攀升至百万元。“622”联农带农模式让农民以“农场主”身份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降低了参与门槛,解决了投资、种苗、技术、销路等难题,既保障了农户收益,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和龙头企业增效。2024年蓝莓产季,草坝镇80个“622”蓝莓家庭农场共创收1654万元,户均收入20余万元;全镇“622”联农带农模式年度分红中,13个村(社区)集体股东平均分红达10万余元,较上一产季翻番。

工人采摘蓝莓
“销售烘干花茶就实现收入2300余万元,95%的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弥勒市章保社区党总支书记杨金坤言语间充满着自豪。小河边村围绕玫瑰花加工产业,推进“村集体+家庭作坊+企业”发展模式,引进6家企业,培育市场经营主体139户。全村玫瑰种植由最初的13户、60余亩发展到如今的200余户、3500亩,亩均收益提至2万元左右。

小河边村民正在采摘玫瑰花
在红河,多元联农带农模式像纽带般连接着小农户与大市场,农民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生产者,而是产业链的参与者与受益者。红河州聚焦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从“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服务”转型,促进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跃升。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40.29万亩,粮食播种总面积超580万亩,水果、禽蛋产量居全省第一,蔬菜产量、生猪出栏及肉类总产量居全省第二,中药材产量居全省第三。2024年,全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3.73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92.59亿元,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品牌矩阵,“红河九红”走向世界

蒙自石榴、泸西梨、弥勒葡萄、开远蜜桃、建水橙、石屏杨梅、屏边荔枝、红河芒果、河口香蕉等名优水果闻名遐迩、远销海外;“红菜”产量居云南省首位,是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供基地,出口至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红米”制作的过桥米线首次出口北美地区……2024年,全州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分别增长36%、50%,均居全省第2位,农产品出口增长100.1%。

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个个市场的肯定,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印证着“红河九红”金字招牌的认可度。近年来,红河州以蓝莓为代表,充分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投资、设施农业、品牌打造及产业融合,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从种植端向精深加工及贸易端延伸。目前,全州备案农产品出口基地300个,种植面积35.2万亩。

红河综保区出口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
在红河综保区出口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一辆辆满载着新鲜农产品的货车,经蒙自海关集中查验后实现“半小时”通关,驶向越南。 “保姆式”服务、检疫证书及原产地证书签发、“半小时”通关、“白名单”企业优先通关服务……多项举措为农产品出口“加速跑”保驾护航。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红河州加快对接RCEP行动实施方案》《红河州关于建立农产品进出口联动工作机制的改革方案》等政策措施,助力“红字号”农产品驶入国际快车道,奔向全球。

蒙自石榴
“红河九红”品牌矩阵的构建,推动红河特色农产品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作战”,以统一形象抢占国内外市场。 红河州已建成省级以上绿色食品基地195个,实现有机认证100%全覆盖;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1件,“蒙自石榴”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5.54亿元,“云南红葡萄酒”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23个企业及基地产品入选云南省“10大名品”……显著提升了红河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质量、品牌与影响力。
科技赋能,“新农具”撬动共富杠杆

在开远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能温室里,智能化管控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工人们忙碌地进行花梗切割、分级和预处理。“产业园目前入驻了25家国际、国内知名花企,与多家科研院校合作,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园区带来了新品种研发和种苗繁育科技支持,园区科技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李成伟介绍,企业自主研发和引进花卉新品种936个,核心区带动花卉种植面积达8750亩,生产销售鲜切花3.2亿株、种苗4.4亿株,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开远鲜花产业
建水县挂牌成立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工作站”,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参与组建建水县薯类产业科技特派团,推行“冬马铃薯—夏甘薯”轮作增粮增收技术,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年平均亩产约3吨,平均亩产值达7000元。

建水县甘薯产业
无人机飞防、自动化喷灌、传感器监测墒情……在红河州广袤的田野,新质生产力正突破传统农业边界,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法宝”,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新动能。近年来,全州相继建成2个国家级、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8个省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3个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弥勒无人机吊运,让“体力活”变成了高效的“科技活”。
科技的强力支撑
红河州辽阔田野焕发新活力
展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今日的红河
不仅有 “九红” 的馥郁芬芳
还有模式的创新活力
与科技的智慧光芒
当家庭作坊升级为企业车间
当“新农人”驾驭智能设备
当“红河味道”香飘海外
这片土地的破局之路
正成为通往
“土地常绿、农民常乐”的新起点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