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音,汇聚临沂正能量。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全国巡回演唱会临沂激情开唱,带动千万“刀迷”共同奔赴。演唱会上,刀郎及团队连唱《沂蒙山小调》《沂蒙颂》《谁不说俺家乡好》三首诞生于沂蒙老区饱含深情的沂蒙民歌,万人合唱,震撼四海。当刀郎的沙嗓撞上沂蒙山歌,临沂上演了“地级市逆袭顶流”的励志剧本!
诞生于80多年前的《沂蒙山小调》,今夕再次唱响世界——不久前,柬埔寨公主在中国柬埔寨人文交流活动上倾情演唱《沂蒙山小调》,并亲临临沂探寻这个“山歌响起的地方”……
纯朴的词语、悠扬的旋律,一首首经典民歌,以震撼的力量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以独特的情感和故事跨越时空,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与情感共鸣的载体。
《沂蒙山小调》等山歌、民歌为何魅力永恒久唱不衰?临沂,这个“山歌响起的地方”又如何以“文化两创”激活沂蒙民歌当代生命力?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新时代的“音符”。带着历史回响的山歌、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的歌曲,是表达思想情感、意志愿望的真切心声,被改编或加工后广泛流传,饱含着深刻的内涵与外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沂蒙山小调》作为山东省的经典民歌,与《茉莉花》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民歌不仅未褪色,反而以更鲜活的方式“破圈”。

一首首民歌为何能跨越时空打动人心,链接起人们的情感共振?
是扎根生活的真实叙事。民歌的永恒魅力,源于其与人民生活的深度绑定,更在于“真诚”的情感内核。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诞生于革命烽火,承载着军民鱼水情的集体记忆。每一句歌词都是生活与希望的真实注脚,这种从土地和生活中自然生长出的情感,跨越时空直击人心,成为“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
是文化基因的集体唤醒。民歌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基因库。民歌经过数代人的传唱与打磨,逐渐演变为融合多地音乐元素的“同宗民歌”,每一处变调都凝聚着群体的智慧与记忆。这种代际相传的集体情感积累,让民歌不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民族精神的共鸣箱。
越是民族的,越能引发世界共鸣。2024年刀郎曾在上海音乐学院演讲时说:“我始终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要让世界听懂,我们需要用当代人能理解的语言重新讲述。”这也正是刀郎创新改编《沂蒙山小调》《沂蒙颂》,敲定在“山歌响起的地方”临沂举办演唱会的初衷。
在金边举行的中国柬埔寨人文交流活动上,柬埔寨公主珍娜唱起了《沂蒙山小调》,以天籁之音向世界唱响了沂蒙山水情韵……
八百里蒙山沂水,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每处风景都有歌声在传唱:《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沂蒙颂》《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的家乡飞出一支歌》……
刀郎重新编曲演绎《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沂蒙民歌,更是将民间音乐元素与历史叙事、革命故事相融合,感动了千万歌迷。
“刀郎老师将演唱会首次带到地级市并选择临沂,作为音乐人,我们深受鼓舞。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对临沂音乐文化土壤的认可。”临沂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陈宗胜表示,刀郎的音乐扎根民间、充满生命力,与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歌曲在“源于生活、贴近群众”的内核上高度契合,此次演出将为传统音乐与现代艺术的交融提供宝贵契机。
是跨界融合的传播实验。如今,民歌的传播已突破单一形式,走向多元跨界。近年来,临沂市传承红色基因,挖掘传统文化,以《沂蒙山小调》《沂蒙颂》《跟着共产党走》等经典民歌为基础,创作出《沂蒙山》《沂蒙情》《沂蒙山小调》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

扎根人民,走进人民,临沂将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入到一场场“小戏小剧”中,融入到《沂蒙红嫂》《跟着共产党走》等旅游景区沉浸式体验中。今年临沂创新精心策划了3项重点活动,涵盖9大板块24项“沂蒙精神代代传”文学艺术创作传播活动……
从“文化记忆”到“时代强音”,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民歌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应成为激活文化认同、赋能社会发展的“活态遗产”。
临沂创新民歌传承保护形式,打造沂蒙民歌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学习“历史回响、群众心声、水乳交融、时代壮歌、薪火相传”五个主题部分,透过《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一首首脍炙人口、饱含深情的沂蒙民歌,生动再现了沂蒙老区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和踊跃拥军支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发展的深厚情怀。
从“博物馆化”到“生活化”,经典民歌需要动态保护、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参与生态。政府、学界、民间需形成合力。
打造文旅融合新IP。85年前,《沂蒙山小调》在山东省临沂市费县白石屋村诞生,唱尽沂蒙百姓“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家园深情。如今,临沂以《沂蒙山小调》为主题开发红色文旅路线,红嫂家乡旅游区推出《跟着团长打县城》《重走支前路》等互动演绎项目。让民歌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文化IP。这种“以歌带景”的模式,将民歌与独特的旅游资源结合,既提升地方知名度,也为非遗保护注入经济活力,使之成为一个城市的IP。
民歌的未来在于“人”的参与。如何让民歌成为时代的和声?创新表达才能延续生命力。“民歌是土地的心跳”,歌手刀郎在改编《沂蒙山小调》时曾如此感慨,并在改编中融入电子音效与摇滚节奏,却保留了原曲的悠扬骨架,既让老一辈听众热泪盈眶,也让年轻人感受到澎湃力量。这种“传统骨架,现代肌理”的创作逻辑,本质是对文化基因的解码与激活。这种“活态传承”,强调民歌在当代场景中的生命力。
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实现了与临沂的双向奔赴。作为刀郎首次在地级市开唱,临沂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成功入选。演唱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临沂文化传播的重要契机。
以歌为媒,激活城市活力。刀郎演唱会的举办,不仅吸引了大量歌迷涌入临沂,更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演唱会从筹备到开唱,临沂运用全媒体传播策略,打造立体式宣传矩阵,“当山歌遇见沂蒙”话题在抖音上播放量超过10亿次;千架无人机表演在夜空中绘就《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图谱,成为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10万歌迷奔赴临沂,畅游临沂,临沂以沂蒙人民的真诚与纯朴,拿出最强力量服务保障这场演唱会的圆满进行,并收获了千万网友的爆赞,临沂也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爆火。
民歌之所以越唱越响,正因为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民歌:既珍视其“泥土味”的本真,也鼓励其“跨界破圈”的勇气;既用政策与科技筑牢保护屏障,也用创意与热情点燃传播之火。
刀郎“山歌响起的地方”2025巡回演唱会在临沂的举办,正是这种开放姿态的生动体现。通过音乐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临沂不仅让《沂蒙山小调》《沂蒙颂》等一首首经典民歌焕发出新的活力,更以歌为媒,展示了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潜力。
未来,临沂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让民歌成为激活文化认同、赋能社会发展的“活态遗产”,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生长,成为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心跳。
王慧
为切实推动临沂市网络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联合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以“在临沂网评”栏目为依托,启动“好评临沂”网络评论大赛。“在临沂网评”栏目现长期向社会各界广泛征稿,欢迎全社会评论创作爱好者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