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潮声丨119岁的越剧,“青春味”从哪里来

时间:2025-05-23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孙良

最近,戏剧界有点儿“闹猛”。

上海那边厢,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刚落幕;绍兴这边厢,持续了23年的越剧盛事——江浙沪越剧大展演正如火如荼,揭幕演出明星版越剧《梁祝》更是一票难求。

从5月10日到7月20日——持续两个多月的第二十三届越剧大展演,汇集了上海越剧院(一团)、福建芳华越剧院、南京市越剧团、杭州越剧传习院、温州市越剧院、绍兴市越剧团、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和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八家国内知名国营越剧院团,参演剧目不仅有观众们耳熟能详的《陈三两》《玉蜻蜓》《碧玉簪》《香罗记》等,还有传承版《穆桂英挂帅》、传承版《柳毅传书》和青春版《五女拜寿》等青年演员挑大梁的戏。

眼下,年轻观众的进场,年轻演员的成长和“出圈”,经典剧目“年轻化”的改编,传播方式的互联网化……走过119个年头的越剧,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正迎来不一样的“青春味”。

第二十三届越剧大展演日前开幕。潮新闻通讯员 缪力栋 摄

看戏的人:“90后”“00后”纷纷走进剧场

此次大展演揭幕演出明星版越剧《梁祝》阵容强大,汇集了11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扮演5对梁山伯祝英台,全梅花奖阵容、全流派呈现,超强的演出阵容让本场演出开票立马售罄,加开楼座。“演出前,戏票早早就全部售罄!”绍兴大剧院管理经营有限公司演出运营部经理孙霖介绍。

越来越多“90后”、“00后”年轻人走进剧场——这是记者的一大感受。今年20岁的钱心瑶是江苏大学一名学生,她特地赶来捧场梅花奖得主李敏。去年,钱心瑶在苏州第一次观看越剧——李敏主演的《玉蜻蜓》,还参加了戏迷见面会,迷上了这位花旦演员。“我就是那种死忠粉,入了李敏老师的‘坑’,就追她的戏看。”

年轻人以一种空前的热情涌入剧场,对于越剧和越剧人来说都是一件天降喜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属于“角儿”的艺术。过去,观众看戏基本奔着角儿去;一个剧团的发展,得有角儿支撑;一个剧种的发展,也离不开角儿。如今,年轻观众“捧角儿”的热度,依然是激发观演市场火爆的主要原因。正如钱心瑶所说:“每次看到角儿,听到角儿的声音,我似乎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当然,这股年轻人的“追戏热”并非全出于偶然。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年轻人正在重新审视传统戏曲,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承载与价值内涵。戏曲作为文化的载体,正逐渐走入年轻人的视野,成为他们打新的一种方式。

“以前没看过越剧,没想到越剧可以那么美。”同样是“00后”的王梓涵是省内高校就读的一名大学生,在室友的“熏陶”下,她第一次走进蝴蝶剧场,观看了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驻场演出——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青春版)。

明星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潮新闻通讯员 袁洁莲 摄

“从舞美到服装,从角色到唱腔,都很美很有韵味。越剧就是一种国潮,更是一种美的享受!”王梓涵坦言,这是身边不少同龄人观看越剧后的直观感受,但他们也觉得,越剧节奏太慢,长于抒情,观看需要沉下心来。

尤其是在网络上,年轻人正成为越剧观众的主力军。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演员陈丽君主演的《新龙门客栈》走红后,其短视频播放量破亿,粉丝量激增数百万。有观众直言:“年轻人爱看戏的血脉觉醒了”。数据显示,陈丽君参与的演出场次中,4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80%,许多人专程跨省追剧。

然而,流量裹挟下的“饭圈化”争议也随之浮现。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林玮看来,当下,需要重视以演员为本的传播生态构建,特别是要营造健康的戏曲演员文化,引导戏曲文化圈层扩展,实现“从人到戏”,避免陷入一些戏曲作品、剧种因为某位演员忽然爆红,却只火一阵的困境之中。“用健康的戏曲演员文化来吸引更多年轻人,为传统戏曲带来人气,在社会传递正气,才有可能迎来全新的戏曲生态。”

上新的剧:经典IP的多元突围

戏曲发展,既要出人也要出戏。越剧繁荣的关键同样在于多出好戏,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通过剧目创作,不仅能带动人才培养,还能积累剧种“身家”。

绍兴市演艺集团总经理裘建平对越剧经典剧目的魅力深有感触。多年前,他联合全国10所越剧院团,集齐全梅花奖阵容,创排明星版越剧《梁祝》。不同名家扮演同一角色,各流派唱腔同台演绎。2008年首演以来,明星版越剧《梁祝》开创了单一剧目演遍全国的先河,还到法国、美国、罗马尼亚等进行世界巡演。

“作为越剧传统骨子老戏,《梁祝》的经典使其突破了地域、语言和文化的限制。”裘建平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即使是西方观众,也能通过音乐和字幕,感受这出越剧的艺术魅力和经典价值。

“经典剧目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它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常演常新。我们一定要做好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在“二度梅”得主、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党支部书记、艺术总监吴凤花看来,复刻经典是绍兴小百花越剧团近年的重点工作,已集中精力复排了《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何文秀》等8台经典传承剧目,以及《踏伞》等一些经典折子戏。5月17日,吴凤花搭档团里的第五代青年演员“90后”孙琴菲在越剧大展演舞台演出了《情探》,将经典剧目再传承。“我们希望挖掘、复排更多老师演过的作品,让经典剧目更好地传承下去。”

剧目需要传承、也要创新。这种创新并非对经典的解构,而是对越剧基因的激活。

走进绍兴大剧院展览馆,馆顶横梁下一个艺术装置引人注目,一部部创新大戏的剧目名如灯芯绽放。“文艺当随时代。”裘建平说,“绍兴是名士之乡,这些年我们联合创排推出了《青藤狂歌——徐渭》《鉴湖风云》《风雨故园》等人文越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戏剧结合新时代精神,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在5月17日,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6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揭晓,越剧《钱塘里》摘得曹禺戏剧文学奖。

多元化的演绎与呈现,也让越剧剧目的“青春味”更浓了。这两年,越剧剧目的上新,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在努力尝试走近年轻人、走进年轻群体。

同样是《红楼梦》IP的新演绎,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以贾宝玉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红楼”世界,采用老年宝玉回望少年宝玉时光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带领观众穿梭于大观园的兴衰荣辱间。视角和叙事方式的改变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和体验感,观众跟随宝玉一起体验情感纠葛、命运沉浮,感受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

南京市越剧团推出的《织造府》 图片据视觉中国

南京市越剧团推出的《织造府》则玩起了年轻人偏爱的“穿越”,梅花奖得主、“85后”毕派小生李晓旭在剧中扮演从人到中年悲凉落魄的曹雪芹,到兼有贾宝玉之身、曹雪芹灵魂的穿越人物。“这部由《红楼梦》改编的原创剧目,我们一个最大的亮点是,大胆启用了一批‘05后’新生代小花们,以青春之姿演绎大观园儿女,再适合不过。”李晓旭说。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则全新打造了全景沉浸式实景越剧演艺项目《梦回大观园》。观众将走进以园林式校园为舞台的“大观园”,在“入梦、惊梦、出梦”的三段式场景中自由游走,与剧中角色“零距离”互动,感受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碰撞的独特魅力。如“出梦”一场,林黛玉、薛宝钗等角色将邀请观众共吟诗词。这种“无固定座位、全场景沉浸”的模式,是越剧《红楼梦》“体验式传播”的一次尝试。

演戏的人:传承者的破圈实验

将目光移至上海。进入5月以来,32名越剧“未来之星”在上海“擂台”打得火热,他们中大多为95后,年龄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23岁。这是一档大型越剧文化推广竞演节目——《越动青春》,以“青春表达、破圈传播”为核心,聚焦Z世代青年越剧演员的成长与舞台实践,通过她们各自的传承与创新展示戏曲青春力。

节目中,越剧新星们一面以敬畏之心致敬经典,一面也在巧妙地探索各种“越剧+”的可能性。来自上海越剧院的“90后”徐派小生王婉娜带来了自弹自唱《西厢记》选段《惊艳·凤求凰》,以古琴寄情,演张生“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痴情,充满了戏剧张力。

“过去舞台上张生借琴音向崔莺莺传达心声,演员是假装弹琴,琴音由乐队老师伴奏;但我希望自己能够突破表演,让人物更加传神。”王婉娜透露,为了更好地为角色服务,她已学习古琴好几年。

王婉娜师承当代越剧表演艺术家钱惠丽,是徐派小生的优秀传人。她在舞台上经验丰富,不仅擅长《追鱼》《红楼梦》《西厢记》等徐派经典作品,也在小剧场尝试过《微神/Vision》这样的实验剧。该剧改编自老舍唯一的爱情小说《微神》,以“越剧+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融合两者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使观者获得走进意识世界的沉浸式观演体验。舞台上,王婉娜与傅派花旦盛舒扬的表演,和身后变幻的影像紧密交织,一会儿是现实中男女主角的无奈挣扎,一会儿是如梦如幻的追忆与幻想,把一场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抖音直播让我有了更多锻炼机会,还让我与许多同龄人‘面对面’,在交流互动中让他们了解越剧,爱上越剧。”绍兴市越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梅丽瑞告诉记者。

梅丽瑞生于河南,是一名“00后”越剧新秀,自幼受家庭音乐氛围熏陶,生活中充满唱词与戏曲的旋律,小时候就梦想成为一名越剧演员。为了追梦,她从河南奔赴浙江,成长为一名尹派小生,师承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萧雅。

“在越剧传承这条路上,老师们一直在‘传’,作为年轻一代的越剧演员,我们也要担起‘承’的责任,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给观众带去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观众能看到我们的成长。”梅丽瑞说。

梅丽瑞的抖音账号有2.2万名粉丝,业余时间,她会在平台直播为网友演唱精彩唱段,同时也会做一些越剧知识的普及。一场直播,会有几千名粉丝参与互动,有年轻粉丝还把她的直播片段做成合集,哔哩哔哩(B站)等年轻群体活跃的弹幕视频平台。

越剧传承,步履不停。今年1月起,《绍兴市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关于越剧保护和发展的综合性地方性法规,规定了内容创新、途径创新、形式创新,更强调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新型产品和业态的创新以及文旅融合的创新。此外,还明确每年3月27日(越剧诞生日)所在周为越剧宣传周,以不断提升越剧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二十三届越剧大展演开幕现场。潮新闻通讯员 缪力栋 摄

从戏迷跨省追剧到经典IP的当代演绎,从青年演员的破圈实验到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越剧的青春化转型并非简单的“网红化”,而是一场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深度对话。当经典唱段在抖音直播间响起,当《梁祝》的蝶翼掠过纽约剧场,越剧证明了自己不仅是“奶奶辈的爱好”,更可以成为Z世代的“新国潮”。

当然,真正的创新从不是推倒重来,而是立于传统根基之上的破茧成蝶。一直以来,越剧的每一步跨越都未脱离其艺术本源。119岁的越剧,正青春。而这种“青春味”,恰是经典与现代的美妙融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