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以防疫名义用人体进行细菌实验,济南一栋三层小楼成为日军细菌战“无声”铁证|山河铭记 烽火留声

时间:2025-08-15 11:04:00

青灰色的墙砖、青石板的台阶……在济南市经六纬九路附近,一栋藏于高楼大厦间的三层建筑静静矗立。不过,很多济南人都不曾忘记,这里,曾是侵华日军1875部队原驻地,这栋历经80多年风雨的建筑,承载着民族苦难的记忆,以及对于和平的珍视。

近日,新黄河记者来到这处见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遗址进行探访,在斑驳砖瓦间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准备进一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弥补人力、物力不足,打算发动大规模细菌战,遂在东北建立731细菌部队。”中共济南市委党史研究院宣教处处长李金凤向新黄河记者讲述说,“1938年,日军为满足细菌武器研究需求,解决远途运输难题,就在济南组建了继731部队之后的第二支细菌部队 ——‘济南防疫给水部’,又称‘1875部队’。”

斑驳老楼:日军实施细菌战的“无声”铁证

8月13日,当新黄河记者穿过经六纬九路的车流,来到山东省物资集团总公司大院深处,便见到了这处遗址。该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51.1米,南北中部宽15.5米,两侧宽12.4米,建筑面积2682平方米。

“1942年日军1875部队从经六纬六路迁到如今的经六纬九路,这栋老楼的构造,和日本731部队所用的实验室一模一样,就连房屋内涂到墙腰的油漆颜色也是一样的。”李金凤向新黄河记者介绍道,该建筑结构形式、立面造型、室内门窗制作、立面装饰手法等带有明显的日式建筑风格。

据抗日战争纪念网信息,该建筑由日军专门修建,正面为15开间,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非常坚固,至今保存完好。其配置非常齐全,有培植室、三个实验室、解剖室、动物室等等。

曾在1875部队担任中文翻译官的韩国人崔亨振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驻扎在济南的日本1875部队,是用人体实验制作病菌的部队,会把鼠疫等各种病菌注射到中国俘虏身上,然后观察整个发病过程。”

青灰色墙砖在潮湿空气中凝着沉静的光,墙根处几簇新芽从砖缝里探出头,叶片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拾级而上,老楼已经更换了崭新的铁门,门旁悬挂着“侵华日军细菌部队原驻地”的铭牌,铭牌上显示,该建筑已于2015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骇人罪行:以防疫名义用人体开展细菌战研究

“这支部队于1938年到1945年间驻扎济南,共有100多人,名为防疫,实际上是用关押在济南‘新华院’战俘集中营的战俘做鼠疫、伤寒、霍乱等细菌实验,进行类似731部队的细菌战研究。”李金凤介绍道。

根据崔亨振回忆,“实验对象不足时,日本的军医们就到附近村庄随便抓来中国民众进行实验。日军还对离部队8公里远的一个村子50多户300多名村民进行了霍乱病菌的人体实验,经过15天左右因霍乱死了20人后,就宣布这个村子为传染病发生地区,然后便观察防疫和治疗过程。”

“1875部队在鲁西北地区实行‘霍乱作战’,该部队在山东鲁西地区的卫河流域临清、馆陶一带撒放了大量的霍乱病菌,还将制造的霍乱、鼠疫、伤寒、赤痢等细菌,派专人秘密送到日军部队和空军部队,要他们按命令去实施散发。在1943年8月下旬到10月下旬,仅鲁西北18县就有20万以上中国平民死亡。”李金凤介绍道,日军细菌战是在绝密状态下进行的,战争结束后又掩盖真相,致使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真相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细菌战犯在中国政府长期教育和政策感召下,主动交代了犯下的罪行,人们才知道鲁西北霍乱是日本细菌部队制造的特大惨案。

资料图:侵华日军在鲁西活动时印刷的出版物。

“日军‘济南防疫给水部’可以说是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实验细菌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完全一样的另一支部队。”李金凤讲道。

不能忘却:回望历史是为了凝聚前行的力量

2015年,这处旧址被列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纳入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环境整治;2024年,最新修缮工程顺利完成。一系列保护举措,彰显着我们守护历史记忆的坚定决心。

家住附近的王大爷已80余岁,他轻抚墙面凹陷处,眼中饱含对历史的深沉记忆。“抗战时期,多少同胞在这里遭受苦难,和平真的是来之不易。”他的话语,透露着老一辈对历史的坚守,同样也是对后辈的殷切嘱托。

石阶下,大学生王慧放下一束白菊,黄丝带在风中轻轻飘扬。“从前只知道731部队的罪行,查阅资料后才了解到济南这段同样惨痛的历史,希望这栋见证历史的建筑可以被合理地保护利用。”她表示,“作为青年,我们必须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让这段记忆代代相传。这处旧址不仅是罪证,更是激励我们自强的警钟。”

“保护这栋建筑,不是保留仇恨符号,而是为了构建一座精神灯塔。”李金凤表示,回望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的锁链,而是我们在英雄的丰碑前重铸和平的信念,在历史的镜鉴中凝聚前行的力量。

记者:吕高凡 摄影:冯松豪 摄像:冯松豪 美编:李传岗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