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别毙了那只狗!如何训练猫咪不抓坏家具?一招教你应付生活习惯欠佳的室友!

时间:2025-07-15 15:14:00

在人类与动物共处的漫长历史中,我们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这些“不会说话”的生命,用强制和暴力的手段迫使它们服从。直到美国行为主义生物学家凯伦·布莱尔的《别毙了那只狗》问世,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该书不仅是动物训练领域的革命性文本,更是一部深刻探讨行为心理学原理的智慧之作。作者以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任何人都可以运用的实践技巧,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与动物互动的方式。

《别毙了那只狗》,[美]凯伦·布莱尔 著,黄薇菁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别毙了那只狗》真正的革命性在于超越宠物训练,作者清晰展示了动物训练原理如何应用于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她教会人们,行为改变的钥匙不是强制、暴力、恐惧和压迫,而是基于理解、耐心,善用强化——这一洞见适用于任何涉及行为影响的场景。

>>内文选读:

反训练:去除不良行为

当我们知道如何建立新的行为,那么如何去除现存的不良行为呢?凯伦·布莱尔给出了八个方法,并解说了每个方法的适用性:

1、首先是“死刑”。这里的死刑并不指真正意义上的凶手被处决,而是指从人或者宠物层面实行根本性解决。如孩子在车里太吵,就请别人开车或者让他们走路。这种方法永远不会失效,但也没有教会对方任何事情。

2、“处罚”是人类最爱用的一招,但事实上多半不管用。由于处罚是在行为发生以后才发生的,这是它往往不管用的一个原因。如同打官司一样,在行为过后很久才发生,因此对方不一定会把处罚和自己过去的行为联想在一起。加重处罚是很可怕的做法,它永远没完没了。处罚如同死刑,对方不会因此学习到任何事,虽然实时的处罚可能会使当下的行为停止,但它不会导致任何行为的改进。就像并不能教会孩子如何让成绩变好,我们最多只能期望孩子的动机出现改变,希望他会为了避免处罚而设法改变自己的行为。

3、负强化也可以用来塑形行为。它与正强化一样,必须与行为的出现有关联性,出现正确反应时必须停止这种“恼人刺激”。不幸的是,由于任何形式的“恼人刺激”都将导致行为改变,因此施予刺激的人可能同时受到正强化,它将提高施予厌恶刺激的机率。举例来说,当唠叨有效时,唠叨对唠叨者便具有强化作用,所以他将变本加厉地唠叨,有时严重到即使想要的行为已经出现,他仍持续唠叨。

4、“消弱”是心理学的专用名词,指的是行为由于缺乏强化而逐渐降低发生频率的过程。如果行为没有产生任何后果,不好也不坏,什么影响也没有,这个行为大概就会消失。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忽视该行为之后它一定会消失。“不理会他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后果,因为它极度违背我们的社会性,因此想借忽视行为达到消弱的目的不见得会管用。但是对于持续因受到关注而强化的行为,这时候忽视它则可能奏效。

5、训练不兼容的行为是一种利用正面方式去除不良行为的方法。聪明的人常运用这一招,在车里唱歌或玩游戏不但解决了父母的问题,也给了无聊的孩子事情做。遇到许多气氛紧张的情境时,分散注意力、转移注意力或使对方忙着做愉快的事情是不错的方法。

6、训练这个行为只依信号出现,虽然看起来不太合理,但是有些情况下只有这个方法奏效。当行为受到刺激控制,也就是动物只学会在某个信号出现之后,才出现行为反应——在信号没有出现的情况下,这个行为通常不会发生。凯伦·布莱尔曾利用这一招让车厢里嘈杂的孩子们安静下来——当她说“好,现在请大家尽可能发出最吵的声音,开始!”,大概三十秒之内孩子们会觉得这么做很好玩,之后便会觉得无聊了。通常这样做只要重复两三次便足够维持相当安静的车内时光。可以说,刺激控制下的行为在缺乏刺激时一般会消失。

7、如果只是希望对方停下当下的行为,但是没有特别想做什么的时候,可以采用区别强化其他行为这种方法。这需要花很长时间做,但是是改变根深蒂固行为的最好方式。

8、消除行为动机通常是最和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有些行为具有自我强化的作用,意味着行为的执行即可使它强化,吃口香糖、抽烟和吮吸拇指的行为即为此类。想去除自己或他人的这类行为,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行为的动机:比如当猫咪跳上餐桌,如果是找食物,就把食物收起来;如果是喜欢高的地方,则在旁设立一个比餐桌更高的架子。为了使动机产生改变,我们必须正确判断动机是什么,但是我们常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果找得到方法,这就是最好的解决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