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荣获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与骏马奖的畅销书作家马伯庸,携“见微”系列新作《桃花源没事儿》亮相银川读者见面会。600多名书迷怀揣对其作品的喜爱汇聚现场,人气火爆、座无虚席,掌声与笑声交织不断,一场关于文学、历史与生活的深度对话温情启幕。

读者见面会现场。
“虽说是第一次在银川出席公开活动,但我每年都会来这儿吃羊肉——宁夏羊肉绝对是我食谱里的顶级美味!”马伯庸以对宁夏美食的偏爱开场,瞬间拉近了与现场读者的距离。作为其“见微”短小说系列的第三部,《桃花源没事儿》延续了“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内核,以“见微知著”的笔法,借小人物的微观故事折射宏观历史,让读者在奇幻叙事中读出基层人的辛酸,找到当代人的情感共鸣。

讲到兴致盎然之处,马伯庸脸上漾起笑容。
书中主角小道士玄穹,身负“遇财呈劫”的特殊命格——一旦获取俸禄外的横财,必遭天雷劈击。他不仅注定清贫、升迁无望,连“躺平”的资格都被剥夺,只能日复一日处理琐碎杂事。这一荒诞又真实的设定,让该书被读者称为“职场打工人的嘴替天花板”。“前两部‘见微’作品聚焦中层困境,这次我把视角再往下沉,对准真正的基层一线‘打工人’。”马伯庸现场分享创作灵感与初衷,“现代人对外部困难都有认知,关键是如何解开内心困惑,桃花源的设定,正是希望人们能为这份内心困惑找一个出口。”这部作品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时了十几年的打磨,“每年写一点,无意中藏了我这十多年的心境变化,比其他历史题材更轻松,却也更见生活沉淀。”

小读者现场提问。

台上讲得精彩,台下听得认真。
现场互动环节中,面对读者提出的:初中生怎样才能写好作文;AI对文学创作有什么影响;青年想成为编剧、作家需做哪些准备;普通人如何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马伯庸均以幽默坦率的态度一一回应,妙语连珠、真诚亲切。聊人生:先谋生,再逐梦;谈创作:努力一定大于天赋;传经验:不妨试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回答干货满满,读者收获多多。他还透露了即将面世的最新作品:“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创作了一部聚焦‘文化抗战’的小说——写当年中国文化人为保护典籍、守护文化之根,与日寇展开的特殊斗争,角度很特别,几乎没人写过,预计下半年能够和大家见面。”

马伯庸耐心回答观众提问。

读者向马伯庸提问。
当被问及若聚焦宁夏创作会从何切入时,马伯庸提到很多年前曾读过一本有关西夏文字的书。“它像一个‘单词本’,进行了西夏文与汉文的对照,我发现里面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单词,比如记载着与现代完全一致的西夏文‘十二星座’,看到后我特别惊讶,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感受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海纳百川。”


马伯庸与读者合影留念。
互动问答后,马伯庸为读者进行了签名。“马伯庸的书不只是玄幻或爽文,蕴含着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能在银川听到他的分享并与他互动,我非常高兴。这样的好作品和好作家值得为更多人所知。”忠实读者蔡先生向记者分享感受。以书为桥的对话,让文化温度愈发醇厚。这场充满书香墨韵的聚会,不仅仅是一场读者与作家的见面活动,更让文学的魅力在宁夏绽放耀眼光芒。“感谢银川市总工会、银川市新华书店,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优质活动,既能为实体书店聚光,重拾书与人的温度,更让读者得以跨越文字的距离,与作者展开一场关于创作、关于故事的深度对话,让单向的阅读成为双向的心灵共振。”读者玉玉说。(宁夏日报记者 姜盼 王鼎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