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唐瑜深耕稀土领域30年,一直从事稀土功能配合物及其材料研究。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稀土公司合作,依托“稀土冶炼高盐废水处理”项目,创新性地将稀土配位化学基础理论与太阳能技术相结合,成功应用于废水处理工艺,降低企业废水处理成本,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早在2019年,我们就与包钢(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实验室、工厂、车间等方面深化合作。2022年,又与北方稀土公司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唐瑜介绍,项目的实施不仅破解了企业发展困境,也为行业环保治理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苍茫草原,骏马奔腾。内蒙古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资源储备以及重要的生态地位,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区域。2023年5月,兰州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稀土产业升级、矿区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兰州大学就与内蒙古“结缘”。兰州大学科研团队在任继周、南志标两位院士带领下,在内蒙古草原开展荒漠植物资源保护、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利用研究,并于1998年在阿拉善左旗建立荒漠草地试验站。该站于2021年升级为校级野外观测站,2024年获批为自治区级科学观测研究站,持续推动干旱区生态安全研究,实现了植被覆盖度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40多年来,该团队与当地林草部门先后建成多个综合试验场及上百个观测样地,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并于2023年加入我国草地生物多样性联网监测平台。“野外站就像荒漠里的胡杨,扎下根才能守住生态屏障。”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牛得草目光灼灼,“这座荒漠中的科研站见证了草业科学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深耕与突破。”
作为资源大省,内蒙古建有多条战略地位重要的运输铁路。国能新朔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的新朔铁路(运煤专线),因途经砒砂岩地区面临特殊地质挑战——砒砂岩土质疏松、导电性能低,导致接地电阻过大,在防雷防电方面风险较高,威胁能源运输安全。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副教授王冲团队通过“揭榜挂帅”,提出“接地结构优化+土体改良”双管齐下的方案,以技术创新破解了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工程“顽疾”。
在这场跨越千里的校地合作之路上,顶层设计搭建起平等交流的桥梁,科技的风刮过草原荒漠,“产学研”一体化将科研成果落地,构建起校地协同发展有效模式,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5日 第01版
作者:本报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邓思晗 孔子俊